close

【中國窗】訊 出生時只會“吱吱”、“哇哇”和“咕咕”地叫,長大後會“汪汪”、“咩咩”……這是什麼動物呢?是大熊貓。可別看到大熊貓那張漫無表情的臉,就以為它們不會“說話”。關鍵是你能不能聽懂?

    根據中國與奧地利的科研合作協定,一對來自四川臥龍的大熊貓正在維也納動物園旅居。來自音樂之都的專家,似乎對聲音的研究有著特殊的天賦。他們通過錄音和頻譜分析,對覓食、喜悅、呼朋喚友、發情等各種情景的“大熊貓語言”進行研究後發現,大熊貓至少有13種不同的聲音。破譯“大熊貓語言”,將有助於人們“聽懂”大熊貓的“話”。

    熊貓寶寶幾種典型叫聲的意義

    尖叫———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聲音較低,一是聲音很高。當幼仔露出母體外感到寒冷時發出,通常,這種叫聲是要求大熊貓媽媽調整體位。

    連續尖叫———當幼仔感覺饑餓時,會尋找乳頭並發出連續的尖叫聲,此時大熊貓媽媽會幫助寶寶尋找乳頭。

    長時間連續尖叫———當幼仔感到極端不舒服或要求大熊貓媽媽哺乳時候發出的信號。有時候持續時間較長,直到大熊貓媽媽使幼仔完全滿意。

    咕咕叫———這種叫聲類似青蛙的叫聲,但聲音很低。此叫聲緊接尖叫之後或單獨發出,表示一種愉快的感覺。是大熊貓媽媽調整位置之後幼仔感到舒適時發出的信號。

    “咩咩”———大熊貓在尋子、求偶時發出的友好聲音。當飼養員在人工撫育熊貓幼仔時,要取走小寶寶,熊貓媽媽發現寶寶不見了,也要“咩咩”叫。

    “唧唧”“喳喳”———大熊貓在發情時可能發出的鳥叫聲。

    “汪汪”———大熊貓如果發出犬吠,就要小心了,它這是在威脅對方,可能要發起攻擊,飼養員偶爾在大熊貓打架的時候就聽到過“汪汪”聲。飼養員要靠近大熊貓,如果它呼氣,也有威脅的意思,這也要當心了。

    大熊貓至少會13種不同聲音

    四川大熊貓“龍徽”和“陽陽”自2002年開始在維也納動物園旅居,並於2007年產下寶寶“福龍”。安東鮑迪克博士等專家近年記錄了它們數千段聲音,包括“陽陽”和“福龍”在哺乳期間的母子交流。他們還通過視頻對大熊貓早上6點至上午9點,晚上11點至淩晨1點的主要活動進行記錄。

    大熊貓發出的聲音比較複雜,專家們就採用頻譜分析方法,參照其行為表現,分析每種叫聲所表示的本能行為、求偶和感情狀態等生物學意義。研究顯示,幼仔出生後,很快就能發聲。幼仔的情緒受母親的影響大。而同樣是“熊”,餵奶時,小熊貓和大熊貓幼仔的叫聲卻不一樣。大熊貓之間至少“流傳”著13種不同的聲音。

    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專家們也對大熊貓的叫聲進行了研究。中外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大熊貓的叫聲,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強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聲,還有呼氣、鼓鼻、咂嘴等聲音。這些叫聲可以表示佔有領域、尋覓配偶、撫育幼仔、受到威脅的恐懼等等。大熊貓初生幼仔的叫聲比較單調,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3種,表示饑餓、身體不適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現象。

轉自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01/19/content_246500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