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翻譯書的引進趨勢,可以一探台灣讀者隨著時代流轉遷移的閱讀版塊。如同博達總監陳語萱所說:「書是社會沉澱後的產物。」各類型書籍的消長、亮點佳作的出線,一方面反映當下讀者的需求,一方面也是書商和媒體炒作的結果,可視為另一種「時尚」產業。
在1980年代台灣書市正式引進翻譯書之初,商業管理、職場心理等實用類型的企管叢書為大宗,隨後個人理財、心靈勵志等書籍又形成另一波高峰。 近年心靈成長的市場依然存在,只是從過去《心靈雞湯》(1970年,晨星出版)系列的溫馨勵志故事,轉向更為強調個人力量的內化提昇,因此像是《秘密》及《吸引力法則》(均為2007年,方智出版)、《不抱怨的世界》(2008年,時報出版)等,都屬此一類型。 陳語萱也分析,文學小說在台灣,其實一直有固定的讀者群,只是在出版趨勢助長、且閱讀市場成熟下,又新增了許多愛好者,也反映讀者對閱讀的需求,已從實用性的參考工具,轉為愈加個人式的慰藉、娛樂。 那麼台灣讀者有無特別鍾愛的小說題材?譚光磊說,「當然是催淚的囉!」莊靜君也笑道,雖然要催淚,但是結局不能太悲慘,最好仍保有一點光明能量,「否則讀者情緒大受影響無力推薦,也不能造成口碑發酵!」 更多內容請連結至台灣光華雜誌網站:http://www.taiwan-panorama.co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