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餐店購買熱狗(hot dog)、漢堡包(hamburger)、咖啡(coffee)時,大多數香港人都會使用中文叫法,但是在西餐廳點lasagne(闊條麵)、tiramisu(意大利芝士餅)、cappuccino(泡沫咖啡)時,卻多會跟從原文的讀法。在日式餐廳,我們一時說「天麩羅」,一時說shabu shabu(日式火鍋);香港人如何處理外來食品的叫法,是很有趣的課題。
Ben June 17 at 10:52am reply
不錯,記得有一次我們討論過台灣把cappuccino譯作「看不起你」,Latte譯作「拿鐵」,mocha就是「摩卡」;但香港的星巴克就把這三款咖啡分別譯作「泡沫咖啡」、「鮮奶咖啡」和「朱古力咖啡」。當中的分別在於台灣採用音譯法,不懂原文的顧客一定要知道譯名所指的食品類別,音譯名稱才有意義;但香港的譯法就是意譯,即使顧客不懂原文latte,但從中文名稱「鮮奶咖啡」也能對飲料略知一二。
Paul June 17 at 11:17am
但是我也注意到香港人在口語中大多會沿用這些咖啡名稱的外來語叫法,這其實是一個有趣的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現象,為何說西方食品魚柳包、蘋果批、薯條時我們會用中文的意譯,說飲品牌子阿華田、好立克、可樂時我們則採用中文的音譯?遇到risotto(意大利飯)、yoghurt(酸乳酪)、baguette(長法包)、pizza(薄餅)這些本來有中譯的名詞時,我們多會跟從外語原字,而某些牌子如Perrier、Mrs Fields、Haagen-Dazs等,卻連中譯也欠奉。
Ben June 17 at 11:30am reply
你提到可樂,令我想起另一種音意結合的譯法,右圖的廣告把doughnut譯作「冬甩環」,「冬甩」很明顯是原文的音譯,「環」字是加添的,目的讓人們知道這食品的形狀。至於香港獨有的「蛋撻」,則前半部是中文,後半部是英文Tart的音譯。
Paul June 17 at 11:55am
食物名稱的翻譯,或故意不翻譯,背後可能是充滿計算或創意的,「可口可樂」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至於高檔產品名稱的翻譯處理,更不在話下。
Ben June 17 at 12:27pm reply
就以豪宅為例,在港鐵九龍站上蓋有數個豪宅屋苑,有趣的是中英文名稱沒有太大的對應關係,「漾日居」與The Waterfront算是有關係的一對,因「漾」與waterfront都是跟水有關的,另一對是「凱旋門」與The Arch,法國凱旋門的原文名稱Arc de Triomphe有Arc字,而Arc與Arch的串法相近。可是,其他的住宅則看不見相應的關係,例如Sorrento是意大利南邊一個小鎮,與其中文名「擎天半島」沒有關係;「君臨天下」的意思跟海港旁邊沒有關係,但其英文名字就是The Harbour Side;「天璽」也與其英文名字The Cullinan沒關係,因Cullinan是南非東面一個出產鑽石的小鎮。除中英譯名對應之外,這些名字The Waterfront、The Arch、The Cullinan、The Harbour Side用了定指冠詞(Definite article)「The」,用以表示該住宅項目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