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是張愛玲誕辰90周年,這位最近10多年被討論最多的中國作家離開人世也已15年,可“張愛玲熱”從未減弱。隨著去年《小團圓》和今年《易經》、《雷峰塔》的先後出版,一些圍繞在張愛玲身上的疑點和誤解也逐漸開始有了答案,比如張愛玲為何1950年代去了美國之後創作力逐漸“衰退”。

  前天,哈佛大學東亞係教授王德威在復旦大學作了一場名為“雷峰塔下的張愛玲”的講座,以《易經》、《雷峰塔》為例分析張愛玲一生中不斷重寫、改寫、衍生的創作美學。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王德威談到,《易經》、《雷峰塔》和《小團圓》作為張愛玲“晚期風格”代表作,呈現了華麗蒼涼之外的那個張愛玲。在這些作品中張愛玲主動“祛魅”,是對“出名要趁早”的反動。在她的一生中有過那麼一段我們以為的“創作空白期”,“其實她在用一生寫作。”王德威說。

  對《易經》和《雷峰塔》中譯本很懷疑

  東方早報:《易經》和《雷峰塔》你都已經看過,但中文版要到9月份才出版,你怎麼評價這兩部張愛玲英文小說?我看到有些看過英文版小說的作家,對這兩部作品的評價很低。

  王德威:我當時受香港大學出版社邀請為這兩本書寫評介,從評介者立場來說,我不能有太明顯的個人好惡判斷,因為評介是給一般讀者作導讀使用。但是我其實也在這兩篇評介裏,直接或者間接地提到,在寫作風格和整個結構經營、英文語言的運用上,都有點令人失望。

  所以讀者以讀張愛玲中文小說的心情去看《易經》和《雷峰塔》,會覺得這是一個平淡的作品,而且是一個重復的作品,張愛玲似乎並沒有把她真正的心事、對整個家族和歷史文化的變動充分表達出來。

  這一點可以理解,因為這兩部小說面對的是想象中的英語讀者。

  東方早報:目前臺灣皇冠對中譯本的翻譯情況還在保密中,很多人對中譯本都不看好,你呢?

  王德威:所以這也是我非常好奇的地方,為什麼要有這兩部英文小說中譯本的必要?據我所知,中譯本是臺灣皇冠出版社找人翻譯的,我們知道張愛玲的中文語言是這樣的精致、華麗,還有特殊的韻味,更不要說張愛玲這三個字就是一個文學坐標或品牌。

  現在你找一個人去翻譯,它的意義在哪裏?可是,因為張迷現在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所以會有不少不讀英文的張迷因為好奇想去讀翻譯的張愛玲作品。但我個人對翻譯有所保留,我不太看好翻譯。

  東方早報:有點擔憂的是,最後中譯本是張愛玲在英文裏想表達的東西,還是譯者模倣張氏風格改寫的《易經》和《雷峰塔》。

  王德威:我想兩方面都不太會成功。模倣牽涉到語言,也就是語言最精致的運用,翻譯要跟原作者惟妙惟肖,這是不容易的事情。而張愛玲的風格又是非常獨特的,她創作是純粹訴諸文字意向。

  除非譯者對張愛玲有充分的了解和準備,並且要做好挨罵的心理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全通翻譯 的頭像
    全通翻譯

    全通翻譯/翻譯社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