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認知歌德、席勒、海涅、尼采、波德萊爾,得感謝德語翻譯家錢春綺。2月3日23點26分,這位譯著等身的翻譯家,在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病逝,享年89歲。
上海翻譯家協會陳磊告訴記者,他是昨天從錢老家人的短信中得知這一噩耗的。“先生去年因摔跤骨折住院,後來又發現心臟不太好,在醫院待了快一年了。”
因為喜愛詩歌棄醫從譯
戲稱自己“失業三十餘年”
錢春綺,1921年出生,1946年畢業于上海東南醫學院,先後在三家醫院從醫,有過四本醫學專著問世。1960年棄醫從文,是在上海長征醫院前身中美醫院,時任皮膚科醫生。“因為人事調動,不得不轉入另一醫院,做自己不喜歡的五官科醫生”,他告別醫院,與工資脫鉤,走上德語翻譯的職業道路。
他戲稱自己“失業三十餘年”,直至1995年加入上海文史館,錢春綺才有了稿費之外的收入。
沒有工資的他,經歷了“文革”無書可譯的困窘,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自由撰稿人的尷尬。老來他曾對《文學報》稱,自己主要靠節儉下來的積蓄生活,“自由職業,沒法維持生存”。
錢春綺精通英、法、德、日、俄5門外語,在西班牙文、希臘文、拉丁文上也下過大力氣。“‘文革’中,他被抄家,且抄走了‘老本’——上萬冊外文書,連同四本書的譯稿,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翻譯。一改革開放,他的作品接二連三地出,都是大家急欲讀到的名作:《歌德詩集》、《浮士德》、《歌德戲劇集》、《席勒詩選》、《施托姆抒情詩選》、《黑塞抒情詩選》、《尼采詩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惡之花》等等。”迄今,錢春綺譯作達50余種,曾榮獲魯迅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骨子裏是個詩人
錢春綺生前曾言,自己骨子裏是一位詩人。
他不諱言平生“最想當一個詩人”,且“翻譯詩歌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去寫詩”。
中學時,錢春綺就開始嘗試寫抗日宣傳的新詩或傳統的格律詩詞,發表在縣報或《大公報》的文藝副刊上,16歲時他“就寫了一部詩集”。
錢春綺曾專門賦詩一首《感謝海涅》。海涅“是我的恩人,沒有他我活不下去”。據他生前回憶,1957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前身出版了他翻譯的三部海涅詩集,既暢銷,又長銷,當年僅《詩歌集》他就拿到8000元稿費,而當年普通人的月薪僅幾十元。
幾年前,搬離在上海南京路住了50多年的舊居,錢老“獨自在空蕩蕩的地板上擺張破席睡了一夜,次日才依依不捨地含淚告別”。
風雨同舟五十余載的老伴,先他而去。幾年來,他“一直把她的骨灰盒留在身邊,等我有一天過去了,化成灰了,就把我的骨灰放在她的骨灰盒裏”。
錢老孤身一人住在上海西北郊的一套兩居室內。兒子遠在美國,小女兒定居香港,大女兒則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另一端。“趕上週末,她會過來看看我,平時往來也很寥寥。”
葉廷芳稱其翻譯有“戰略眼光”
1956年上大學的德語翻譯家葉廷芳稱,他們這一代學德文的人,尤其是詩歌愛好者,無不尊敬和感激錢春綺這位“無冠的老師”。“最初接觸德國詩歌,一是馮至的《海涅詩選》,另一個就是錢春綺所譯的海涅《詩歌集》、《新詩集》、《羅曼採羅》。沒過多久,《德國詩選》、《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詩選》、中世紀英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一一齣版,全是他譯的。”
錢春綺譯本,已是“三代後輩德語詩歌翻譯界學習詩歌翻譯的範本之一”。“他的譯作講究節奏、韻味,能保持原詩更多的內蘊和詩的神韻。在他的《浮士德》譯本出現之前,周學普、郭沫若的譯本都不是按原始的格律譯的。”錢春綺家幾十本泛黃的字典,訴說著他翻譯態度的嚴謹。“他的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譯本,註釋文字超過了原作字數。”
葉廷芳稱,無論從翻譯成果,還是從翻譯水準,錢春綺的優秀,在整個外國文學翻譯界屈指可數,若論德語詩歌翻譯,他更堪稱翹楚。但由後學看來,錢春綺最可貴之處,在於其“戰略眼光”,他“懂得首先把一些最值得譯、也最急需譯的對象統統攏在胸中,然後心無旁騖、一步一步去實施”。
轉自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02/05/541s2752132.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