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翻譯趣聞
北京新浪網 (2012-04-24 00:15)分享|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424/6553487.html
翻譯是不同語言國家、民族進行交流的重要中介,往往因為不能准確進行翻譯,產生誤解,耽誤了大事。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遇到過不少因不能准確翻譯而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例。
“Plaza”是廣場嗎?
1996年,北京市批准港資在王府井路口至東單路口的街面建設名為東方廣場的綜合商業大樓,該建築號稱要創八項世界第一,但很快遭到一些國內建築師和城市規划專家的非議,上書國務院要求停建該項目重新審議。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批示,該項目停了下來,交由當時的國家計委去處理。
國家計委由陳同海和我負責此事,中間的協調波折,這裡就省略了,最後總算確定了國務院領導、北京市、港方投資者都同意的方案。
沒想到,李鵬總理提出北京衹能有一個廣場,就是天安門廣場,要求港方把東方廣場改名。
我和陳同海找到港方代表周凱旋女士,傳達了領導意見。
周女士態度優雅,表示接受我們的意見考慮改名,但提出如東方廣場不能用廣場的名字,北京市的其他冠以廣場的建築也應一視同仁地改名,否則成了僅歧視他們這個項目。
我們聽了感到她言之有理,北京市已有若干被稱為某某廣場的商業設施,要改也必須都改才算一視同仁,結果碰了一個軟釘子。
回來後我很是懊惱,也感到奇怪,按我所學,廣場應是“square”,為什么要把一個商業大樓叫做廣場?這都是改革開放後香港傳進來的稱謂。
我追根溯源,查閱國外稱為廣場建築的英文名稱,原來英文應該是“plaza”。我趕緊去查英漢字典,看看“plaza”是否還有什么別的譯法。結果字典上相關的中文譯法衹標了“廣場”二字,沒有別的解釋。
原來如此。我認為問題出在最初的字典編纂者,如果字典對“plaza”詞條有綜合商業中心此類的解釋,也許就不會出來那么多廣場了。
我們自知要人家改名的理由不足,不再去提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讀者不妨去查一下英漢字典,看看“plaza”是否僅廣場這一譯法。我估計早期的英漢、漢英字典中不僅衹是“plaza”一詞,還有不少類似的問題。
“大的”一詞,
影響了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合資談判
2001年國務院決定開展西氣東輸工程,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基同志認為,西氣東輸工程中間的管道,當時我們經驗還不足,主張采用中外合資方式,兩頭的氣源和市場都在我們手裡,衹有管道搞合資沒什么關係。所以,開始時我們一直是按中外合資方式做工作,最後殼牌公司入圍,几近簽約。
這時,傳出我國外商投資“兩免三減”的稅收優惠政策可能調整為國民待遇,即一律實行23%的所得稅率。外商聽此傳聞後不放心,跑到財政部去詢問。財政部出于好意,破天荒出了一紙安慰函,估計此函是一位年輕公務員所擬,大意是中國的外資所得稅政策不會有大的改變。
沒想到外商拿到這一安慰函後更毛了,外商內部研究,這多少改變算是“大的”?必須要中方給出一個量化的概念。但財政部認為,我們給出了一個函已經不錯了,不肯再出函。
眼看簽約要吹了,我找到時任發改委主任曾培炎,講明了情況,我們商定財政部是不會再出函了,能否發改委再出一個解釋函,說明中國語言中常用“大的”一詞,並不意味著有大的變化,有時往往是表示不會有變化之意。
但這么一段文字怎么也譯不成英文。如譯成“Bigdoesn‘tmeansignificantchange”,自己看也越看越別扭,外國人看了更是一頭霧水。找了很多高級翻譯也是一籌莫展。最後我出了一個主意,用漢語拼音,“‘Da’doesn‘tmeansignificantchange,”但外商始終未能放心,表示他們無法向董事會和律師解釋。
這件事給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擬公文千萬不能信手拈來,有時還要考慮中外文化差異。
“Moderngrid”的譯法
讓江主席大為光火
江澤民同志退休後,曾几次叫我到他的辦公室匯報能源、電力、重大裝備等問題。
有一次江澤民同志問我:智能電網有几個英文表述,哪一個更准確些?一個是“intelligentgrid”,另一個是“smartgrid”。
當時在座的還有一位中組部人才局副局長,他曾在英國當過大學副校長,是千人計划引進的人才,英語當然應該很好。
經過大家切磋,認為“intelligent”是“智慧、聰明”之意,而“smart”是指對外界反應靈敏,如用在體育運動上指運動員反應靈敏、敏捷,從智能電網的本意看應是對負荷、供電狀況的變化能靈敏柔性應對,所以“smartgrid”的譯法較為貼切,江澤民同志認為應該是這樣。
過了几天,突然接到江澤民同志的電話,問我看到中美聯合公報沒有?他說,中美聯合公報的中文本中,關於中美兩國願在智能電網領域進行合作,英文本中,智能電網的表述為“moderngrid”,問我為什么要譯成“moderngrid”?我說“moderngrid”按中文的通常譯法是現代電網,可能意思更為寬泛。
我隨即問了外交部參與會談的副部長,他說當時也向美方提出了智能電網的譯法問題,但美方堅持要用“moderngrid”,我們就接受了。
當我將此回復江澤民同志後,他大為光火,說美國人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我們為什么不進行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國內外對智能電網的英文表述都已采用“smartgrid”。
京劇應譯為“Jingju”
一次聚會,參加人有原國務委員唐家璇、外交部長楊洁篪、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等。
席間,趙啟正鄭重其事地提出,我國的國粹京劇英文譯為“Beijingopera”甚為不妥,因為“opera”在西方國家是歌劇,京劇譯成“Beijingopera”,就成了北京歌劇,並不能讓外國人體會到京劇藝術的內涵。
而日本的“歌舞伎”,英文是按日文發音音譯的“kabuki”,而不是譯成東京歌劇(Tokyoopera)。為什么日本歌舞伎可以音譯而我國京劇非要譯成“Beijingopera”呢?
於是趙啟正立即起草了一份提案,要求把京劇的英文譯法改為“Jingju”,叫我們簽上名。包括唐家璇、楊洁篪、我都在趙啟正的提議上簽了名。
其實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有些中文詞匯確實很難找到對應的英文詞匯,莫如直接音譯,慢慢會更准確地體會到中文詞匯的確切內涵。
例如“折騰”一詞,很難在現有英文詞匯中找到貼切的譯法,後來干脆創造了“zheteng”這一新詞。類似的還有近年流行的“忽悠”譯成“huyou”,“牛逼”譯成“nubility”。
其實這未嘗不可,我想起了上世紀80年代陪同當時國家計委副主任趙東宛的一次訪日。
當時日本剛有了卡拉OK,可還沒有傳到中國來,國人都不知道卡拉OK是什么意思,日本人說到卡拉OK難壞了翻譯,不知怎么翻譯才能讓我們明白。還是一位在日本做煙花爆竹生意的華僑把卡拉OK譯為“我歌伴唱機”,總算讓我們稍微明白了。但後來干脆音譯過來,就叫卡拉OK,恐怕現在沒有一個人不明白它的意思。
其實中英文的譯法在外交上很有講究。
例如2001年中美軍機在海南島海域上空發生撞機,導致我飛行員落海失蹤,釀成了嚴重的外交風波,最後美方被迫發表了聲明,我方譯為:美國對撞機事件表示了道歉,承認美方偵察機侵犯了中國領空。
其實,美方字斟句酌巧妙地選用了模棱兩可的英語詞匯,“Wearesorry……”,而沒有用“apologize”﹔所謂“承認”則用了“acknowledge”一詞,准確的意思應是“認知”,而查英漢字典,“acknowledge”的中文解釋是有“承認”的解釋,但美方根據准確的英文理解應是“美方注意到中方認為美國飛機侵犯了中國領空”。
雙方根據對譯文的不同理解都堅持了自己的立場,各自保全了面子,化解了外交風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