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你看懂了沒?」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一旦少了字幕,這樣基本的問題卻令人難以答覆。

享受一部電影除了看劇情與聲光特效,台灣觀眾還得特別仰賴中文字幕,藉此了解電影內容與笑點。字幕是訊息傳遞的橋樑,當翻譯通順時,它的自然不讓觀眾感受到它的存在,因它與電影融成一體,使觀影經驗也隨之提升。反之,誤譯或不順的字幕會讓好片變成偵探片,偵探片變爛片,大大增加觀眾的觀影痛苦感。如此不可或缺,又如此講求品質,這座跨越語言的橋由一群隱身幕後的譯者辛勤建造,大多數觀眾都曾享受過字幕帶來的便利,卻鮮少了解這群造橋者的辛酸血淚。

電影觀看形式很多,從院線大銀幕、DVD、有線電視甚至電腦下載……等,不同的形式都由不同譯者專司,因此會產生同電影不同頻道,翻譯也跟著不同的情況。此外,不同影片類型也會牽動譯者群,好萊塢院線、外語片、獨立製片、影展片、影集等等都各自有其譯者。由於台灣翻譯人手眾多,一般大眾對翻譯的印象多停留於兼差性質,導致翻譯品質參差不齊,事實上,專職翻譯者並不少,多負責主流觀影媒介,有一套翻譯流程,作品也有一定水準。只是不同譯者會根據片型而改變文字風格(本土化、口語化),挑戰觀眾的接受度,加上字幕一行有字數限制,在涵義呈現上偶爾美中不足,但仍是譯者們絞盡腦汁後的成果,其辛勞一言難盡。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越南,難行能行,慈濟人緊跟著台灣腳步,展開水懺的讀書會,還樂於彼此分享,擴大到兩個小組來進行,原本的成員大多通華文,這一次考慮到參與者中文程度,特別用越南話來輔助。

在越南,法譬如水的讀書會要怎麼進行,這一次的讀書會,考慮到現場越籍華人和當地志工理解中文較吃力,志工在集中翻譯之外,有越籍志工用越南話分享心得,還用了小短劇來加強印象。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的何明蓉和汪敏棻兩位教授,為了推動「醫學專業素養教育」,試圖把西方醫學專業倫理(Western Medical Professionalism)的內容翻譯成中文。然而,當她們採用直譯的方式,將西方醫學專業倫理的內容逐一翻譯成中文之後,卻發現其中蘊涵的是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不僅醫學院學生難以理解,更不容易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因此,她們放棄這種「全盤西方」的直譯方式,改弦易轍,將西方醫學專業倫理所強調的每一項價值,放置在儒家文化的脈絡中,尋思其對應概念。這種「文化翻譯」的方法,可以讓源自西方的「醫學專業倫理」獲得一種嶄新的人文義涵,原本枯燥無味的倫理教條,將會變得較為富有生命力,可以作為國內學者推動專業倫理教育的參考。

西方醫學專業倫理的核心價值是「人本主義」(Humanism)或「人道主義」,在此之下,包含有七項價值。用康德將理性二分的架構來看,「臨床能力」(Clinical competence)、「卓越」(Excellence)和「人格完整」(Integrity)屬於「理論理性」的範疇;「倫理及法律的理解」(Ethical and legal understanding)、「責任感」(Accountability)、「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和「利他主義」(Altruism)則是屬於「實踐理性」的範疇。這一整套的價值體系很明顯的反映出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直接將之譯成中文,雖然保有知性的精確,卻很難激起人文的感動。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日下午,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國際評委媒體見面會召開。圖為評委之一,內地知名演員張靜初。鄒瑞玥 攝  11日下午,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國際評委媒體見面會召開。張靜初挺身而出,為電影節主席巴瑞‧萊文森充當翻譯。鄒瑞玥 攝

  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記者 鄒瑞玥)11日下午,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國際評委媒體見面會召開,電影節主席巴瑞‧萊文森,評委會委員王全安、張靜初、帕茲‧維嘉、陳英雄、崔洋一、克里斯托弗‧漢普頓出席了見面會。

  曾憑借《雨人》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巴瑞‧萊文森,坦言此次系首度造訪中國。他表示,很高興在上海電影節這一國際化的平台,與觀眾分享更多有地域性特色的故事。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間社記者心振哥本哈根報導】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所推行的「人間佛教」理念,深得有識之士認同,丹麥市議員王立智更因此而發心翻譯大師的著作。

瑞典佛光山監寺覺彥法師與國際佛光會哥本哈根協會李潔督導等一行七人,六日在市議員王立智邀請下,至哥本哈根市政廳晤面,並 親自導覽市政廳內的國會及宴廳等設施。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路英文標示大不同;大溪鎮的僑愛一街、僑愛巷英譯名字出現不同版本,造成來訪的外國朋友找不到路窘境!桃園縣議員楊朝偉服務處日前接獲民眾反映,外國朋友來訪時竟然發現找不到路名,且找到的指示路牌與標示不同,9日楊朝偉議員實地了解,發現「僑愛一街」與「僑愛巷」的「僑愛」英譯不同,的確造成外國朋友的困擾。建議桃園縣交通局儘速爭取經費全面改善,以免鬧國際笑話。

縣議員楊朝偉表示,經向桃園縣政府交通局反映,才發現桃園縣縣內大多數的道路都有相同的情形,對於桃園要邁向國際化的確是一大諷刺,經深入了解,因為過去桃園縣內英文路標都採取「注音二式拼音」的標法,在民國九十八年接獲中央指示改為「漢語拼音」,但卻因為縣內道路路牌數量過多且修改經費龐大,桃園縣政府交通局只好逐年編列預算改善,以重要路段優先,以致於縣內大多數的地區都有類似的情形。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國電影的中文片名,現在好像都越來越有特色,或者說喜歡遊走在尺度邊緣!像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監製的」Super-8竟然被翻成了超級-加上數字8,乍看沒什麼,但合起來唸的諧音可真讓人害羞,甚至有不雅的聯想,有些網友甚至說,以後買電影票,不知道售票員會不會誤會以為自己是在罵髒話或開黃槍。

 

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新片SUPER 8,描述一群小孩獨自拍攝電影時,碰上外星生物的驚悚冒險,但這片名來到台灣,翻譯後竟然變成超級加上數字8,照著英文直接翻譯一點也沒錯,但這念起來諧音,還是讓人好害羞。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發現,會說兩種以上語言,可防護大腦的認知能力衰退,增強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能力,而且似乎能延後罹患老年癡呆症 (Alzheimer’s)。雙語者大腦的某些主要功能衰退得較晚,即使是第二語言學得較晚也有幫助。 加拿大約克大學的艾倫.貝里斯托 (Ellen Bialystock) 18日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的年會上指出,與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相比,會說兩種以上語言的人罹患癡呆症的時間會晚4.3年,而開始出現癡呆症狀則晚5.1年。 貝里斯托說:「雙語者患癡呆症較晚的原因之一,是雙語能保持大腦活躍,即使只會說一點都管用。說雙語的時間越久,語言就越流利,這些都是有利因素。即使是到40、50甚至60歲才開始學另一種語言,儘管已不可能兩種語言都說得很流利,但也能活躍大腦,有益於大腦的認知儲備。」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專家史坦說,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 是動用腦內不同網絡,從而優化大腦功能。 研究報告說:「掌握雙語對認知有很高的要求,從而有益於認知儲備,在很大程度上與刺激智力和社會活動的其他方式類似。」 馬里蘭大學語言學教授艾米.魏柏格說,其他研究顯示,雙語者比只說一種語言的人更能避免外界干擾,以便集中精力關注重要事情,增強同時處理更多事情的能力。 她說:「第二語言熟練到一定程度,肯定會使人成為可同時處理多種事務的專家。說話時,你會說的所有語言都開始運用,因此必須激活大腦的一種機制,使你在說一種語言時,限制另一種語言的干擾。」(2011/02/19 法新社/世界日報)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