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公共場所的爛英文翻譯已經被笑話多年,終於引起政府機關的重視。根據日前中國時報報導,交通部發起雙語標示糾察活動,請國人共同尋找各種交通設施與風景區的錯誤標示。

     這是好的開始,但遠遠不足。不足者二。一是對問題的嚴重性理解不足,二是解決方法不足。

     所謂對問題理解不足,指的是國人普遍低估了學習外語的困難,不瞭解台灣英語人才水準偏低的程度。台灣各級學校都很重視英語課程,書店裡滿架英語學習刊物,英語系畢業生與留美學生到處都是,在在造成英語人才很多的假象。其實台灣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不但不能閱讀英文報紙或文件,而且一看到英文,就自動視而不見。如果受命翻譯英文標示,只能查字典胡譯一通。結果是道路、公共場所、甚至大學校園裡的英文指標,錯誤累累,慘不忍睹。而他們的主管通常連檢查翻譯的勇氣都沒有,更不可能看出翻譯錯誤。

     如果簡單的交通標示如此悽慘,更複雜的英文翻譯當然也不會高明。台灣各地方博物館、古蹟現在幾乎都有英文解說。以我親眼所見者而言,錯誤比比皆是。絕大多數英文解說至多只是文法勉強正確,但詞不達意,甚至幼稚可笑。我查閱台灣幾個頂尖高中的英文網頁,也發現多數詞不達意,甚至不知所云,成果卻如此令人搖頭。為什麼?

     東亞語言與歐洲語言差異甚大。若非從小經常聽讀,亞洲人學英文確實很難,寫作尤其難。台灣的大學英語系畢業生極少英語通順,留美的大學教授們,閱讀無礙,但若要以英文投稿,絕大多數必須花大錢請英美專業人員修改英文。留美教授大都有此自知之明,大學也編了預算讓教授們請人改英文。但大學之外的機關主管、企業主、中學校長們,顯然並不知道他們的本土翻譯與英語老師其實無法勝任中翻英的工作。若要確認此點,只要請大學裡的英美籍教授或補習班裡的英美籍老師讀讀自家的英文解說或網頁,便可知曉。

     但請注意,一般外籍老師並不熱心更正台灣人的英語。例如,台灣學生說英語時普遍以teacher來當面稱呼自己老師。卻不知teacher一詞在英語是教師之意,是職稱,並無中文裡「老師」一詞蘊含的敬意。西方人是不會當面稱呼自己老師teacher的。

     要國人在可見未來普遍改進英語能力是不切實際的。但在政治、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確實有使用英文的必要。解決之道在認清現實,謀求制度化改善。

     就日常生活的道路標示、菜單等而言,涉及無數的地方機關與商家,期望他們各自尋找合格的翻譯人員無異於緣木求魚。交通部身為交通設施與觀光的主管機構,與其光是消極獎勵糾察錯誤,不如積極提供正確翻譯。針對常用的設施標示、菜單、菜色解說等,聘請國內外專才翻譯審訂後,公布在網站上,鼓勵需要的機構與商家就便查用,並且定期更新增補。

     就比較複雜的博物館及機關學校的解說翻譯而言,相關主管們必須體認本土翻譯人才水準不足的殘酷事實,以及合格翻譯的昂貴。一般翻譯社或本土高中老師或可勝任英翻中的工作,但通常無法勝任中翻英的任務;能夠翻譯制式商業信件的人通常不能翻譯有關歷史文化的說明。本土的合格中翻英人才極罕見。博物館或學校的解說翻譯,通常需要英美國家來的譯者,而他們索費非常昂貴。捨不得花錢,只好鬧笑話。與其鬧笑話,不如暫且不要有英文版。(作者為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全通翻譯 的頭像
    全通翻譯

    全通翻譯/翻譯社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