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聯合報

羅肇錦卅餘年來鑽研客家語言,顛覆了羅香林的「客家中原論」,客家人不是中原南遷,而是世居閩粵贛山區的族群,客家話是道地的南方語言。21年前他不忍客家話快速流失,撰「祭國父文」在還我母語大遊行宣讀,亦動人心弦。

挺客家運動 反對去中國化

 

「…到今脯日,客家子弟,到學校到屋下講國語,出家門講學老,將自家个客家話豁淨淨…,拜請爾在天之靈,保佑客家人團結和氣,使客家話永遠流傳,客家人硬頸有出息。」

羅肇錦當年在遊行總指揮、已故省議員傅文政陪同下宣讀,曾引起廣大客家鄉親共鳴;但前年他回顧客家運動20年,寫了《客家運動的破與立》,卻有很深的感慨,「文化是無法切割的,去中國化就是去客家文化。」

銅鑼人戀鄉 迄今不遷戶籍

 

羅肇錦(1949年生)從小家貧,初中畢業考取台中一中、新竹師範,只好讀公費的師範;畢業後回家鄉銅鑼鄉新隆國小當了3年老師,再考上輔大中文系。因沒錢租屋,就住在家教學生家樓頂的樓梯間。

「我很戀鄉土,到台北幾十年了,戶籍還在苗栗。」羅肇錦後來讀師大國文研究所,想以家鄉客家話做研究,但擔心被扣上分裂思想帽子,乃找有點像家鄉話的瑞金語作研究。

調查瑞金語 喜見江西客語

 

民國66年他跟指導教授做瑞金語調查時,才知瑞金語是江西純客家話,還被視為做外省語言研究;後他發現瑞金是中共「最紅」的地方,位於贛閩粵三省交界,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所在地,也是中共長征的基地。

羅肇錦說,他寫《瑞金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時,海峽兩岸還未開放交流。念博士班時,一度想做思想研究,但沒找到讓他佩服的老師;5年後他再以《客語語法》撰寫博士論文。

寫祭國父文 訴求還我母語

 

 

 

 

 

 

還我母語大將
「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已故苗栗縣籍省議員傅文政擔任總指揮,羅肇錦(右二)恭讀「祭國父文」。

圖/羅肇錦提供

 

 
 

 

 

73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回到新竹師院執教;76年蔣經國宣布解嚴,各族群也更重視自己族群的權益,客家族群所面臨的是語言與文化流失的焦慮。77年12月28日,客家雜誌社發起「還我母語」大遊行,找他當發言人,他以孫中山是客家先賢,以客語寫篇「祭國父文」,凸顯政府打壓客家話,漠視客家人。

羅肇錦說,當時主要訴求是爭取客家廣電頻道,客家母語教學,以延續客家文化、母語。遊行結束後,台視開闢了「鄉親鄉情」,由鍾肇政主講歷史,他講語言。

主持客語節目 清早有人看

 

他說,20年前這個節目是清晨6時開播,只有半小時,不少人早起收看。之後,有線電視開播,他也在各台主持了8、9年的客語節目。

「國民黨早期壓制本土不對,但我也不贊成去中國化,掌握媒體資源者說我是統派,我就不再上節目。」

研究文化 深知破與立道理

 

羅肇錦說,「還我母語」大遊行後,歷史從中國到台灣,文化從中原到南方,語言從國語到客語,政治從專制到民主,教育理念從中國文化到台灣文化,都有所「破」與「立」。

他不否認民進黨主政後,在大學院校廣設客家學院、研究所,設客家電視台,使得客家學漸成為顯學的貢獻;但是這20年「立」的,有些又給「破」了,如歷史從立台灣到去中國,文化從遷南方到非漢族,語言從客語到台語,教育從台灣文化到去中國文化,都令他憂心。

心得:ha家就是住山上的人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羅肇錦多年來研究客語,發現居住在閩粵贛山區的客族、畲族,與住黔川滇山區的彝族;都是山的民族。彝語山字念哈,畲語被稱山哈或山客;畲語「哈」與「客」同音都念ha,而「客」就是「山」的意思;客家前身亦稱「山哈」或是「山客」,意指「住在山上的人」。

羅肇錦說,客家與畲族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閩粵贛地區不少地名都還有畲字。而客家話的ma字,有雌性與大的意思,如牛ma、雞ma、大ma粒;受北方話影響,形容詞放在名詞前面,ma又變成名詞,如癲ma(瘋女)。客語以雌性的ma代表大,早期亦有母系社會的意味。

客語源自南方 保留古漢語

 

客語既是源自南方,為何保有那麼多古漢語?羅肇錦解釋說,客語與北方漢語最不同的地方是,保留很多很白話、很土的基本詞;而客家話後來融入許多北方漢語,是受唐朝以後科舉的影響。其實客語本來是畲語,是閩粵贛山區慢慢形成的語言,並非中原南遷。

羅肇錦從小學教到博士班,任客家雜誌主筆多年,也擔任夏令營營長;他研究發現,早期漳泉械鬥其實就是閩客械鬥,因漳州也有客家人,因語言不通、造成隔閡才鬥。

傳承當己任 長期教語言學

 

他在新竹師院、彰師大、台教大、清華等大學,長期開設語言學課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成立客家語言研究所時,更延攬他擔任所長;客委會辦理客語認證,也請他負責策劃。他對客家語言研究的專業,不僅執客家界之牛耳;他對為客家文化的傳承,更抱著強烈使命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全通翻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